研究成果目錄:(一) 論文及著述
A. 期刊論文
2010/09
張鼎國:〈『誰是我們?』/『我們是誰? ─ 海德格30年代一個『政治』探問〉,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》,第34期1至43頁。
2009/12
張鼎國:〈屹立時間邊緣的希臘神殿 ─ 從《藝術作品起源》回探海德格《存有與時間》的詮釋學出口〉香港中文大學 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出版《現象學與人文科學》 學刊第5期 「海德格《存有與時間》出版八十週年專號
2008/04
張鼎國:〈文本與詮釋 ─ 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《判斷力批判》〉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出版 《中央大學人文學報》 第34期63至96頁﹝2008年4月 中壢 中央大學
2006/06
張鼎國:〈歷史、歷史意識與實效歷史 ─ 論高達美哲學詮釋學中『歷史性』概念之演變〉 《南華哲學學報 / 揭諦學刊》第11期185至216頁 ﹝2006年6月 嘉義 南華大學出版﹞
2005/01
張鼎國:〈指南山麓論「指南」 ─ 康德哲學中「啟蒙」與「思考中定向」問題的探討〉 《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》第13期61至95頁﹝2005年1月 台北﹞
2003/03
張鼎國:〈經典詮釋與修辭〉山東大學出版 《山東大學學報》 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 2003年第2期1至9頁﹝2003年3月 山東濟南﹞
2001/01
張鼎國:〈詮釋學論爭中的兩條路徑:理解對話與爭議析辯〉《哲學雜誌》第34期32至61頁﹝2001年1月 台北﹞
1999/09
張鼎國:〈「較好地」還是「不同地」理解? ─ 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〉 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 第9卷第3期87至110頁﹝1999年9月 台北﹞
1999/01
張鼎國:〈文化傳承與社會批判:回顧Apel、Habermas、Gadamer、Ricoeur間的詮釋學論爭〉 《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》 第5期 57至76頁﹝1999年1月 台北﹞
1998/04
張鼎國:〈『書寫誌異』與『詮釋求通』:一場南轅北轍的哲學對話〉《東吳哲學學報》第3期179至207頁﹝1998年4月 台北﹞
1997/12
張鼎國:〈詮釋學、詮釋理論、詮釋哲學〉《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》第4期 116 至142頁﹝1997年12月 台北﹞
1997/08
張鼎國:〈海德格、高達美與希臘人〉《哲學雜誌》第21期98至125頁﹝1997年8月 台北﹞
1997/02
張鼎國:〈『實踐智』與新亞里思多德主義〉《哲學雜誌》第19期66至84頁
﹝1997年2月 台北﹞
1996/12
張鼎國:〈黎德爾論『第二哲學』〉《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》第3期102至130頁 ﹝1996年12月 台北﹞
1995/12
張鼎國:〈海德格的『現象學方法概念』再探〉《鵝湖學誌》第15期93至116頁﹝1995年12月 台北﹞
1995/01
張鼎國:〈德國哲學與德國哲學界現況〉《哲學雜誌》第11期 224至243頁
﹝1995年1月 台北﹞
B. 研討會論文
2009/12
張鼎國:〈從邏輯問題到歷史問題:海德格1934年《邏輯》講稿裡的一個轉捩點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辦「從邏輯到歷史 ─ 胡塞爾誕生一百五十週年學術會議」 2009年12月18至19日 香港中文大學 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
2009/10
張鼎國:〈共同感與判斷力:一個詮釋學與康德哲學詮釋之間的探問〉國科會哲學學門93至97學年研究成果發表會 2009年10月17日 宜蘭佛光大學 會議論文集B 259至282頁
2008/12
張鼎國:〈事過境遷? ─ 重訪海德格的『現象學之路』〉香港中文大學亞洲現象學研究中心主辦 「第十三屆中國現象學會年會」 2008年12月17日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書院
2008/11
張鼎國:〈『誰是我們?』/『我們是誰? ─ 海德格30年代一個『政治』問題的探討〉上海復旦大學主辦「第四屆哲學南北論壇」 2008年11月23日 上海復旦大學
2006/05
張鼎國:〈屹立時間邊緣的希臘神殿 ─ 從《藝術作品起源》回探海德格《存有與時間》的詮釋學出口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辦「海德格《存有與時間》出版80週年紀念」學術研討會 2006年5月31日 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
2005/12
張鼎國:〈論詮釋學對話的發展〉 世新大學人文通識中心主辦 「詮釋學的新動向座談會」2005年12月10日 台北景美 世新大學
2005/09
張鼎國:〈全球化與文化際理解溝通 ─ 詮釋學、詮釋論、詮釋哲學〉澳門中國哲學會主辦 「訓詁、詮釋與文化重塑研討會」 2005年9月29日 澳門 世界教科文組織文化中心
2004/09
張鼎國:〈指南山麓論指南 ─ 康德哲學中的啟蒙與思想定位問題探討〉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「2004年康德哲學會議」 2004年9月30日 台北木柵 政治大學
2004/06
張鼎國:〈共通感、團結與共識:對當代詮釋學思考下的相關實踐議題之審思〉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「詮釋學與中國經典注釋」學術研討會 2004年6月3日 宜蘭 礁溪 佛光大學
2003/11
張鼎國:〈生活世界與理解溝通〉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 「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」主題計畫第一次小型研討會 2003年11月14日 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
2002/11
張鼎國:〈詮釋學、修辭學與語用學〉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主辦 「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傳統」學術研討會 2002年11月30日 台北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
2002/08
張鼎國:〈經典詮釋與修辭:一個西方詮釋學歷史論爭的探討〉 山東大學哲學系主辦 「第一屆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學術討論會」 2002年8月26日 山東 威海市
2001/12
張鼎國:〈論題學、修辭學與詮釋學〉 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 「哲學講座」台北外雙溪 2001年12月
1999/07
張鼎國:〈「較好地」還是「不同地」理解? ─ 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〉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主辦 「中國文化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」 1999年7月3日 台北 台大化學館
1999/01
張鼎國:〈文化傳承與社會批判 ─ 回顧Apel、Habermas、Gadamer、Ricoeur 間的全釋學論爭〉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主辦「哲學‧社會‧文化 第三屆人文與社會科學哲學基礎研討會」1999年1月6日 台北木柵
1998/11
張鼎國:〈歷史、歷史意識與實效歷史:哲學詮釋學的『歷史性』概念〉 台北 文科理論學會主辦 「何謂歷史學? - 歷史作為史理論」學術研討會 1998年11月13日 台北公館
1997/12
張鼎國:〈詮釋學、詮釋論、詮釋哲學〉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主辦 「主體‧知識‧方法」 第二屆人文與社會科學哲學基礎研討會 1997年12月7日 台北木柵 政大文學院百年樓
1997/06
張鼎國:〈『書寫誌異』與『詮釋求通』 ─ 一場南轅北轍的哲學對話〉 東吳大學哲學系主辦 「文化與差異學術研討會」 1997年6月21日 台北外雙溪
1996/05
張鼎國:〈理解、詮釋與對話:從哲學詮釋學的實踐觀點論多元主義〉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 「多元主義學術研討會」1996年5月 台北南港 中山人社院
1996/04
張鼎國:〈義理詮釋、自我理解與文化診療〉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「應用哲學與文化治療」學術研討會 1996年4月 中壢 中央大學
C. 專書及專書論文
2008/12
張鼎國:〈文本與詮釋 ─ 以高達美對康德《判斷力批判》的解讀為例〉林維杰編《文本詮釋與社會實踐 ─ 蔣年豐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》﹝2008年12月 台灣學生出版社﹞155至198頁
2007/12
張鼎國:〈生活世界與理解溝通〉 劉述先‧楊貞德編 《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 ─ 理論篇》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 《當代儒學研究叢刊20》﹝2007年12月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刊行﹞75至110頁
2006/03
張鼎國:〈全球化與文化際理解溝通:詮釋學對話模式的適用性探討〉傅永軍編 《中國詮釋學第三輯》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6年3月出版 43至55頁
2005/06
張鼎國:〈詮釋學與詮釋理論〉 黃瑞祺‧羅曉南編 《人文社會科學的邏輯》 台北揚智出版社 2005年6月出版 第25至56頁
2004/12
張鼎國:〈共通感、團結與共識:對當代詮釋學思考下的相關實踐議題之審思〉 傅永軍編 《中國詮釋學第二輯》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4年12月出版 94至109頁
2004/08
張鼎國:〈詮釋、修辭與論辯、溝通〉 黃俊傑編 《中日四書詮釋學初探》台北 喜瑪拉雅基金會 2004年8月出版 23至47頁
2003/10
張鼎國:〈經典詮釋與修辭:一個西方詮釋學歷史爭論的意義探討〉洪漢鼎編 《中國詮釋學第一輯》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3年10月出版 12至27頁
2003
張鼎國:〈經典詮釋與修辭學傳統〉 李明輝編 《儒家經典詮釋方法》 台北 喜瑪拉雅基金會 2003年出版 85至113頁
2001
張鼎國:〈『較好地』還是『不同地』理解: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〉 黃俊傑編《中國經典詮釋傳統 (一) 通論篇》 台北 喜瑪拉雅基金會 2001年出版 15至50頁
1998
張鼎國:〈理解、詮釋與對話:從哲學詮釋學的實踐觀點論多元主義〉 蕭高彥‧蘇文流編 《多元主義:政治思想論文集》 南港中央研究院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1998年出版 307至334頁
1997/11
張鼎國:〈Dasein此有〉辭書條文 哲學大辭書編審委員會編著《哲學大辭書》第三冊 1727至1728頁 ﹝1997年11月1日 哲學與文化月刊社出版﹞
1997
張鼎國:〈義理詮釋、自我理解與文化診療〉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編 《應用哲學與文化治療學術路討會論文》 中壢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1997年出版 77至96頁
1994
Ting-Kuo Chang: Geschichte, Verstehen und Praxis - Eine Untersuchung zur philo- sophischen Hermeneutik Hans-Georg Gadamers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ihrer Annäherung an die Tradition der praktischen Philosophie. Marburg: Tectum Verlag 1994 ﹝ISBN 3-929019-61-2﹞
D. 技術報告及其它等
2008/10
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「康德《判斷力批判》的詮釋學研究3/3」結案報告﹝NSC 96-2411–H-004-002﹞﹝年度主題:「共同感」﹞
2007/12
張鼎國:〈圖書補助案經驗談 ─ 規劃主題:『康德與德國觀念論』〉《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》36至46頁﹝NSC 95-2420-H-004-077-MY2﹞
2007/05
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「康德《判斷力批判》的詮釋學研究2/3」第二次期中報告﹝NSC 95-2411–H-004-006﹞
2006/05
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「康德《判斷力批判》的詮釋學研究1/3」第一次期中報告﹝NSC 94-2411–H-004-014﹞
2005/11
鄧育仁主持《國科會人文學中心哲學學門熱門及前瞻性學術研究議題調查報告》電子檔 初步報告書 歐陸哲學部分執筆
2005/10
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「當代實踐哲學課題研究3/3」期末結案報告:全球化思潮與跨文化研究﹝NSC 93-2411-H-004-001﹞
2005/09
張鼎國:〈書評 ─ 項退結著 Das kosmische Jen. Die Begegnung von Christentum und Konfuzianismus. Frankfurt am Main: IKO 1993〉《哲學與文化》月刊32卷第9期139至144頁﹝2005年9月 台北新莊﹞
2005/05
Otried Höffe原著 黃柏誠、張鼎國合譯:〈自然科學時代的道德 ─ 對康德《純粹理性批判》的一個異端導讀〉《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》第14期17至35頁 ﹝2005年7月 台北﹞
2004/05
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「當代實踐哲學課題研究2/3」第二次期中報告:風險與責任 / 倫理與道德﹝NSC 92-2411-H-004-002﹞
2004/03
張鼎國:〈政治大學哲學系『近當代歐陸哲學資料中心』〉 教育部顧問室主編 《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 ─ 重點資料中心手冊》 2004年3月 時報出版中心發行 第1至14頁
2003/05
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「當代實踐哲學課題研究1/3」第一次期中報告:生活世界與社群凝聚﹝NSC 91-2411–H-004-004﹞
2002/10
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「詮釋學、修辭學與語用學2/2」結案報告﹝NSC 90-2411- H-004-025﹞
2001/05
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「詮釋學、修辭學與語用學1/2」期中報告﹝NSC 89-2411- H-004-025﹞
2000/10
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「詮釋與批判2/2」結案報告﹝NSC 89-2411-H-004-017﹞
1999/05
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「詮釋與批判1/2」期中報告﹝NSC 88-2411-H-004-010﹞
1996/06
張鼎國:〈哲學系所學術論文寫作規格芻議〉 中國哲學會主辦 「哲學研究規範與方法座談會」 1996年6月8日 台灣大學哲學系館 ﹝中國哲學會會訊﹞